由 沈克儉   當稅捐處分遭受外界質疑時,稅捐單位總是以依法行政當擋箭牌,而其所謂的法,常常是其本於職權所制訂的行政命令或行政規則,相對於納稅人而言,不免因其偏好稽徵利益而處於較不利的情境,而這種情形如在稅法規範的範疇內,情有可原,但如觸及法律保留的項目,就發生是否合憲的疑慮。而是不是合憲其標準也隨時代在變,昨是今非是常有的事。   自黃茂榮教授、陳敏教授等加入大法官行列後,大法官會議針對稅務法規的解釋表現得更為犀利。其著例:針對「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三十六條之一第二項規定,公司之資金貸與股東或任何他人未收取利息,或約定之利息偏低者,應按當年一月一日所適用臺灣銀行之基本放款利率計算利息收入課稅。」650號解釋即認定其違憲;此外,657號對於應付未付之費用或損失,逾二年而尚未給付者,應轉列其他收入科目之規定解釋違憲;661號對於汽車及船舶客運業取得補貼收入應依法報繳營業稅之財政部函釋也解釋違憲。   上開一連串解釋稅務法規違憲,對財稅人員想必造成一些震撼,因為習以為常的規定卻突然變成違憲,不知還有多少違憲的規定還在執行?其實真還有不少這類函令,例如:財政部87.09.03. 臺財稅字第871960828號函核示:「二、公司股東取得符合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十六條、第十七條或原獎勵投資條例第十三條規定之新發行記名股票,如於取得後始不欲享受免予計入當年度所得額課稅之獎勵(放棄緩課)時,應由股東併入放棄緩課年度所得課徵所得稅。」關於課稅年度部分,原應屬法律保留的事項,而不應由行政規則來規定,這一則令函想來必有違憲的可能。   稅務法規合憲性的檢討,是維持稅捐行政公平的必要措施,這一任務須要深厚的法學基礎,不可諱言,這正是目前財政部所須補強的,希望財政當局能正視問題並召集稅務法學人士合力檢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稅務顧問tax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